300余年历史的商船会馆,曾是上海开埠前最重要的行业组织和各会馆公所之首,承载着“以港兴市”的历史记忆。
2019年,绿地集团历时一年匠心修缮,经过超10轮方案论证与专家评审、近60名传统工艺技师精工细作,在800平方米空间内最大限度保留其原有结构、形制与韵味,更打造出江南园林风格的会馆花园。这座古建筑由此焕发新生,成功入选首届“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转型为集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于一体的特色文化地标。
近日,“商船会馆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讨沙龙”在绿地外滩中心举办,活动以“溯航运历史之源,启文明互鉴新程”为主题,深度挖掘商船会馆的历史价值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旨在推动国际博览合作与文旅创新发展。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古建材料与技艺分会会长董烜麟在会上表示,商船会馆的修缮,用新思路传承老技艺,助力江南园林文化传播,以初心和匠心传承了江南地域工艺技术手法,并在项目管理中作出了符合历史、地域和营造技艺的取舍决策,进一步凸显会馆类建筑本身的历史地位和精湛工艺。
修缮启用后,商船会馆已成功举办“石库门城市更新论坛”“非遗公益戏剧文化节”“东亚航运业与上海港口学术论坛”等多项高规格文化展览及论坛,以及精彩多元的时尚艺术类活动。从历史建筑蝶变为集策展、社交、艺术、潮流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商船会馆正吸引着越来越多追求品质生活与文化体验的市民和中外游客,更有望打造成为更具生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文化IP,进一步提升黄浦的文化影响力。
正如活动上所说,商船会馆焕发新生,正承载着新的文化使命,不仅能让更多人了解上海的航运史及其背后的文化根源,提升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还有望通过更丰富多元的内容赋能,打造上海独树一帜的“海派商船新文化地标”,并与附近的文化场地相互呼应、形成串联,助力区域乃至上海文旅创新发展。
除商船会馆外,上海唯一一所巴洛克风格的教堂——董家渡天主堂,也已巧妙融入绿地外滩中心综合体的版图中。教堂融合了巴洛克外观与浓郁的中国风室内设计,展现了中西文化在外滩金融集聚带的和谐交汇。据透露,董家渡天主堂将于今年年底对外开放,在绿地强大的运营能力下,届时有望联动商船会馆,为区域构建独树一帜的文化打卡路线,也为绿地外滩中心注入上海独特的人文精神内涵。
作为黄浦区地标性建筑群,绿地外滩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经过多年建设运营,已经成为上海市中心滨江沿线最大的商务综合体,涵盖了超高层、总部办公、星级酒店、商业街区、高端社区等多种业态。
项目坐拥上海外滩最后一块整体开发用地,是外滩核心区规模最大的城市更新项目,目前产业集群成效显著。据悉,项目已汇聚中国人保、海通证券、上海银行、建信人寿、国海证券、中泰证券等头部金融机构,以及东浩兰生、迈瑞医疗等产业标杆企业,全面提升了外滩金融集聚带的产业含金量。
此外,项目还引入了“ESG全球领导者大会”等全球顶尖论坛资源,国际顶级酒店品牌丽思卡尔顿也即将迎来入驻;与丽思卡尔顿位于同一塔楼的外滩·天幕1715行政公馆,正以融合式的国际化生活方式吸引着全球企业家的青睐。近日,中建八局、上海建工集团也将签约入驻,进一步助力黄浦区打造产城融合新高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绿地外滩中心还积极拓展公共开放绿色生态空间,因地制宜建设六个特色“口袋公园”,总面积近4万平方米,进一步丰富了城市公共空间。其中,黄浦滨江花桥是上海45公里滨江岸线中唯一一座联通黄浦江畔的人行天桥,串联起整个外滩景观带与金融集聚带,推动区域承载更多商务旅游、观光休闲的消费场景和流量。
从金融巨头和国际品牌的顶级资源聚合,到历史建筑活化与4万方生态空间的创新打造,再到融汇商业、文化、居住等多业态的超级生态圈,绿地外滩中心不仅是一个120万方的物理空间再造,更是上海城市更新在文脉传承、产业升级、空间再生等领域的系统性创新实践,为城市核心区更新提供了“绿地样本”。
根据规划,未来绿地外滩中心将以商船会馆为空间载体,持续围绕“城市文化复兴”主题,策划一系列文化展览活动,通过构建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内容,传承上海非遗文化,在黄浦江畔推动文化传承与商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个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