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高平市委社会工作部在陈区镇东窑头村开展党日活动。活动中,高平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王霞带领党员们亲切慰问了老党员张喜龙,并聆听他讲述1977年修建毛主席纪念堂时的感人故事,在温情与感动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当日上午,夏风如画,夏雨如诗。高平市委社会工作部的党员们满怀敬意地来到陈区镇东窑头村老党员张喜龙老人家中。一进门,部长王霞便紧紧握住张喜龙老人的手,关切地询问他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党员们为老人送上了慰问品,温暖的关怀如春风般拂过老人的心田,让他脸上洋溢起幸福的笑容。
在这座农家小院中,老党员张喜龙缓缓开启了一段尘封的记忆,动情回忆起1977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为了完成修建毛主席纪念堂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汇聚在一起,由党员带头,白天干活,晚上开会,肩挑背扛,硬是靠双手把毛主席纪念堂建了起来。”他指着泛黄的老照片说,“当时没有机械,大家就用扁担挑土、用石夯打地基,手磨破了不喊苦,脚冻裂了不退缩,那个轰轰烈烈的施工场面至今令人难忘。”在温馨的氛围中,老人侃侃而谈,“当时,我自己所在的炊事班承担着保障大家饮食的重要使命。那个时候条件特别艰苦,物资十分匮乏,修建毛主席纪念堂的工期又很紧张,施工人员体力消耗大,粮食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张喜龙老人回忆道,“但我们炊事班的每一个人都铆足了劲,想尽办法让大家吃饱、吃好,好有力气投入到建设中……”他说,为了节省粮食,他们精打细算每一顿饭的用量;为了让大家能吃上新鲜的蔬菜,他们自己开辟了小菜园,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精心照料。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炊事班的成员们不分昼夜地忙碌着。他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对工作的责任感和对建设事业的无限忠诚。尽管环境艰苦,但每一顿饭都饱含着他们对施工人员的关怀和鼓励。“看到大家吃得饱饱的,有力气继续干活,我们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张喜龙老人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
展开剩余39%党员们静静地聆听着,被炊事班的故事深深打动。大家仿佛置身于那个火热的建设年代,感受到了先辈们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
活动最后,王霞表示,张喜龙老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深刻内涵。他的精神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我们要传承和弘扬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的工作中,立足岗位,勇于担当,为高平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党日活动,既是一次送温暖活动,更是一堂沉浸式党课,不仅让老党员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更让年轻党员们在聆听故事中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参加活动的党员纷纷表示,张喜龙老人的奉献精神令人动容,今后将以先辈们为榜样,牢记初心使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工作中去,把对党的忠诚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奋力书写新时代社会工作的高平答卷。(李翠英)
【编辑:彭欣】
发布于:山西省个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